從4月2日到昨天,泉州台資企業協會會長鄭建良多次接受有關台資企業融資問題的採訪,而最近他在與其他台商和金融專家們的對話中,談論最多的也是金融合作將給台資企業帶來的機遇,“他們顯然已經嗅到金融領域變化的氣息,對於希望未來具體金融措施能有何創新,業內人士有很多各自的設想。”
本報記者王宇
實習生莊曉玲
兩岸銀行信用體系待互通
外向型中小企業,在在泉台資企業中還是占大多數,它們既存在資金難題,還因先天屬性面臨融資不便的困境。從事陶瓷、樹脂、制鞋等生產的台資企業,由於整體產業層次不高,銀行在貸款方面往往有所顧慮;而投資高新技術產業的台商,由於固定資產少、土地和房產等抵押物不足,也很難說服銀行。
其實,不少台資企業的母公司實力不凡,然而兩岸企業的銀行信用狀況沒有實現互通互信,使得子公司的貸款難度加大。大陸台資企業無法提供其母公司的擔保,而找臺灣地區銀行開出的信用證又缺乏說服力,再則台資企業大多缺少經營歷史資料可供評估,大陸銀行業者也不清楚台商在臺灣的信用及經營狀況,有關資訊難以掌握。因此,大陸各專業銀行對台資企業信用貸款多持小心謹慎態度。
鄭建良說,現在在銀行對台資企業的信用貸款中,擔保是最大的難題。“上個月有台資背景的香港富邦銀行入股廈門商業銀行,為改變這種現狀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至於是建立信用體系互信機制,或者進行股權合作,還是引進台資銀行,兩岸銀行業者有很多路可以選擇”。鄭建良和會員們認為,現在兩岸銀行合作的可行方式很多,關鍵是政策上有多大的空間。
台資產業基金大有可為
資金不僅可以源自銀行,還可以來自產業基金或者發行公司債,在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陳金龍教授看來,集聚性是台商在大陸投資呈現的顯著特徵,伴隨著海西經濟區內金融領域可能有具體措施出臺,利用“集聚”的特性,企業間相互擔保、建立產業基金和聯合發債都是台資企業可以嘗試的形式。
泉州有綠谷台商高科技產業基地、惠安台商創業基地等台商集聚園區,在台商投資集聚的區域往往會出現一條或多條完備的產業鏈,“處於同一產業鏈的不同層次的上下游台資企業完全可以共同出資成立產業基金會,產業基金會可根據所掌握的同一產業內企業的實際情況,從降低基金風險的角度,決定是否可為其成員向銀行貸款提供擔保,有了產業基金會的擔保可提高大陸台商融資的可能性。”
此外,目前泉州、晉江都在積極推進企業集合發行公司債,如果金融政策能在這方面對台資企業也有所支援的話,就可以解決臺灣上市公司大陸子公司籌措資金的難題。“發債企業的擔保問題,可以通過臺灣母公司的擔保完成。”陳教授建議。
可嘗試設備租賃取代貸款
當然,對於台資企業來說,融資並不一定意味著是直接從銀行貸款,或者利用股權融資。通過設備租賃機構實現融資,也許是台資企業緩解融資壓力更習慣的方法。在臺灣,企業通過租賃經營機構直接獲取設備使用權,省去貸款環節的融資運營模式早已盛行。
在泉台資企業大部分屬於加工制造型產業,貸款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擴大生產規模。企業有大量的高新技術設備需求,但購置這些設備在資金方面有很大壓力,設備租賃機構是介於銀行和客戶中間的一個融資平臺,在生產企業資金無力購買設備時,租賃機構在對其企業信譽、運作及財務狀況等進行考量後,都可以替客戶企業買下其需要的機器設備並租賃他用,並且所購買設備不限金額大小。
鄭建良分析,這種模式在泉州的推廣前景很好。在泉推廣租賃經營機構,可以幫助台資企業解決台商設備更新或擴大產能所需的資金需求;其次,也能為泉州機械製造企業帶來新的市場和銷售模式,緩解大型機器產品積壓問題,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共贏。
“目前泉州一些擔保機構已經開始嘗試運作這種模式”,在台資銀行還未登陸的情況下,通過批准設立外資或台資租賃經營機構,利用境外融資和銀行融資的方式,為在泉台資企業擴大生產提供所需的設備,這是鄭會長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