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貼融資又稱融資性票貼,指票貼持有人通過非貿易的方式取得商業匯票,並以該票貼向銀行申請貼現套取資金,實現融資目的。
也就是說,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國現行法律、法規是禁止純粹融資性票貼的。但現在以“票貼貼現”為名義的票貼融資普遍存在,不論是銀行還是企業,都樂於從事和參與票貼貼現業務。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與以下幾方面相關:
其一,從釋放自有資金的角度講,通過簽發出票、背書轉讓實現的票貼支付功能本身也蘊涵了融資功能。
其二,正常情況下,票貼融資會在銀行和企業之間形成雙贏局面:一方面,銀行通過提供票貼貼現服務既可以向持票人、出票人分別收取一定的貼現利息和手續費(費率為萬分之五),又可以從出票人處吸納一定的存款(通常依據不同信用等級收取不超過票面金額30%的承兌保證金),還可以持票向其他銀行辦理轉貼現或向中國人民銀行申請再貼現。另外,從資料統計上來說,承兌匯票作為表外授信業務,雖不計入商業銀行信貸規模,但在流通中以票貼貨幣的形式出現。而一旦持票人將票貼貼現,該票貼就成為頭寸貨幣,計入商業銀行信貸規模,而追求信貸規模擴大效應是商業銀行十分熱衷的;另一方面,因貼現率遠低於同期流動資金貸款利率(一般情況下,貼現利率比貸款利率低2到3個百分點),融資代價和難度相對較小,持票人通過貼現可以及時獲得現金,加速資金週轉,降低財務成本,甚至還可規避匯率風險。
其三,銀行承兌匯票貼現資金的使用易於“逃避”銀行及監管部門的監控。
2月17日,公開市場三個月正回購量猛增至1200億元,創下了其歷史最高紀錄。另外,3月期央票發行頻率加快,市場疑為資金回籠加快,就此推測,央行此舉可能意在通過微調短期流動性,適度平抑連月突飛猛進的票貼融資。而17、18兩日A股市場突然大變臉,大跌近8%,似乎與此不無關係。
事實上,股市大跌與央行票貼回籠“純屬巧合”,更主要的原因是A股短期升幅過快,在技術上有調整的需要。另外周邊市場連續震盪下調的間接影響也是原因之一,將之與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加大牽扯在一起過於牽強。
央票發行頻率加快的主因是由於去年央行為平抑通脹、緊縮流動性而發行了巨量的央票。上周到期央票和正回購量合計達到了1565億元,比前一周增加了1125億元,為2月份的最大單周資金釋放量。顯然,上周公開市場回籠資金力度增加顯然與到期資金大量釋放有關。其對市場的影響是有限的,屬結構性的微調,並未改變整體資金面寬鬆的大局。因為,從今年年初至今,公開市場仍然向市場淨投放資金量約為2600億元,一季度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充裕的局面將不會得到根本改變。